飘天文学 > 南明战神 > 第三十二章 李自成的担忧

第三十二章 李自成的担忧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南明战神 !

    沉默片刻,他想不起什么良策,向军师小声问道:“今天大军出征,万国共睹,不可改变。万一东虏南下,…你有何良策可以解救我大顺军的眼下危局?”

    “陛下,目前我军人数虽多,但是精锐极少,吴三桂拥有五万辽东精锐,所以敢于拒降,东虏兵敢于南犯。臣身为军师,实无根本良策。倘若与吴三桂接战,必须一战取胜,迫其降顺,否则迅速退兵,以防东虏兵从蓟州、密云一带过来,使我不但腹背受敌,而且北京空虚,有被东虏攻破之虞。”

    “我军同吴三桂接战之后,倘若一时不分胜负,如何退兵?”

    “吴三桂只是我大顺朝的癣疥之疾,真正的强敌是满洲人,必须从山海卫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东虏。”

    “朕有意调刘芳亮火速来防守北京,你看如何?”

    “臣也想过这一着棋,但不敢向陛下说出。”

    “为什么?”

    “刘芳亮所率偏师,原来不足二十万人。渡河入晋以后,由运城一带东进,攻破上党,东过太行,占领豫北三府。凡是重要之处,不能不留兵驻守。随后由彰德北上,先占冀南三府,后破保定,一直进到真定为止。为何不再向北京进逼?实因他兵力逐渐分散,到真定已经成强弩之末。如果调他防守北京,豫北、冀南、冀中各府州县,即将无兵弹压,处处叛乱,土地与人民均非我有。今日河南、山东各地,名为归顺,情况堪忧。刘芳亮手中的几万人马,不到万不得已,臣以为不要调动为好。”

    李自成又沉默片刻,突然站立起来,在屋中低头仿惶,深深地叹一口气。

    宋献策心中大惊,跟着站起,退避墙角。他虽然投奔皇上于初入豫西的困难日子,献《谶记》首建大功,以后被皇上倚为心腹,与牛金星成为大顺朝草创时期的左辅右弼,但是他深知自古至今,伴君如伴虎,随时都容易忠言见疑,正直招祸。

    是不是因他说出了各地人心不服的实际情况,招惹皇上的心中不快?是不是他近来曾谏阻皇上东征已经使皇上不高兴,如今东征第一天,他又说出了使皇上扫兴的话,将会遭到严责?

    刹那之间,他不能不想到,自从去年十月攻破西安以后,开始有大批明朝的官吏降顺,进入山西后第二批官吏降顺,进入北京后又有第三批。凡是新降官吏,都喜欢对新主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借以攀龙附凤,飞黄腾达。而皇上喜欢听新降诸臣阿谀逢迎的话,对不合心意的话就不愿听了。

    决定向北京进军,以及攻破北京以后的种种失计,都由于皇上的心思变了,不听他的谏言。如今……李自成停住脚步,轻轻地感叹一声,转回头来叫道:

    “献策!”

    “微臣在!”

    听皇上的声音平和,宋献策的心头上蓦然轻松,赶快问道:“陛下有何面谕?”

    李自成尚未说话,一位御前侍卫亲将在帘外禀道“启奏陛下,刘体纯有紧急军情禀报!”

    李自成回答:“叫他进来!”

    李自成与宋献策交换了一个眼色,都不做声了。

    刘体纯被引进来以后,先向李自成叩头。不听到皇上吩咐,他不敢起身。李自成猜到不会有好的消息,轻声说道:

    “二虎,站起来吧。有什么紧急消息?”

    刘体纯叩头起身,站着说道:“我们派到山海卫城中的细作回来一个,向臣禀报,说吴三桂已经向满洲借兵了。”

    吴三桂确实已经向满清借兵了,在山海关中,听得密报的吴三桂知道李自成带着六万大军朝自己而来,当即派出密使前往宁远城见到了摄政王多尔衮。

    吴三桂彻底断了投靠李自成的想法了,李自成的出兵,把他彻彻底底的推向了满清。

    “平西伯,摄政王来信了!”高第匆匆忙忙的从外面走进军营,手中拿着的正是多尔衮的回信。

    吴三桂大喜,昨天派人送出去的信件,今日就得到了回信,这说明多尔衮是十分重视自己的,要不然也不会当即就写信回复自己。

    打开信封,吴三桂浏览了一遍,脸色大喜。

    “高将军,多尔衮已经答应我们出兵的要求的,满、蒙、汉八旗全部集结在宁远城区域,只需要李自成攻来,八旗兵定然会纷涌而来,将李自成击溃!”吴三桂高兴的道。

    多尔衮在信中承诺,战斗将直接由八旗兵来负责,这让吴三桂格外的欣喜,保存实力正是他所想的,只有自己拥有者兵权,不管自己投靠哪一方,哪一方的统治者都不能对自己随意宰割。

    通州,李自成的行宫内。

    刘体纯给李自成讲解着斥候从山海关了解的情况,刘体纯又名刘体仁,二虎。号飞虎,刘体纯的名字还是李自成给他取的。

    “东虏兵现在在何处?”李自成让刘体纯站了起来,对他问道。

    刘体纯回答到:“回陛下,东虏兵消息,在山海城中传说不一。有人说满、蒙、汉八旗兵正在向沈阳集中,有人说八旗已经出动。近几年来,满洲人对关内的朝政大事,军旅部署,随时侦探很明,我们却对满洲的动静不很清楚。崇祯十几年中,东虏几次进入长城,事先明朝都没防备,就因为侦探不灵,等着挨打。何况我大顺朝一直在内地对明朝作战,没有将满洲放在心中;进入北京以后,才明白我朝的真正强敌不是明朝,是满洲人。我们平日听明朝的各种消息很容易,如今事到临头,探听满洲方面的消息十分困难……”

    李自成已经明白刘体纯要说明的是什么困难,他急于要同宋献策商量紧急大事,不要刘体纯再往下说,吩咐说: “二虎,你去休息吧。要继续多派细作打探吴三桂方面的各种动静,不怕多花银子。我是大小战争中滚出来的,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情况不明,两眼摸黑!”

    刘体纯退出以后,李自成叫宋献策坐下,叹了口气,说道:“军师,这次东征之前,满朝文武,谏阻朕东征的只有你与李岩二人。看来你们的谏阻是有道理的。如今应该如何才好?”

    宋献策坐了下去,沉默片刻,不敢急于回答,也不敢说出他的真实意见。李自成见此情况,催促道:

    “有话你不妨直说。今日是大军东征的第一天,离山海卫尚远;到两军交战时候,你说出来就晚了。”

    宋献策看见李自成此时确有诚意询问他的意见,虽然他仍然害怕出言招祸,但是身为军师,三军生命所系,大顺国运攸关,他又略微迟疑片刻,说道:

    “此事关系极大,臣不敢直言。”

    “你说吧。只要有道理,孤一定听从,纵然说错了,我决不怪罪于你。”

    宋献策认为这是他再一次谏阻东征的一个机会,如果放弃这个机会,他必将留下终生悔恨。他抛开顾虑,恳切地对李自成说道:

    “陛下!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上对于我军进入北京之后,士气迅速低落情形,知之甚悉,故不得不御驾亲征,借以鼓舞士气。此种苦心,臣私心感动,几乎为之落泪。然而对知彼而言,最为缺乏。目前看来,东虏兵在何处,是否已经出动,打算从何处进犯幽燕,是否与吴三桂已经勾结一起,凡此种种实情,我朝全然不知,如在梦中。自古用兵,在出兵前十分重视‘庙算’。孙子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请恕臣死罪,容臣在大战前得尽忠言,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你说下去,说下去,有话直说不妨。”

    宋献策说道:“数年来,陛下兵锋所至,无不克捷。往年兢兢业业之心渐少,听阿谀颂扬的话日多。从渡河入晋以来,陛下与左右之人,都以为天下已经到手,只等到北京举行登极大典,就有了万里江山,江南各地可传檄而定。等到吴三桂坚不投降,才有讨伐吴三桂之议,而如此大事,群臣中向陛下谏阻者寥寥无几。直到此时,群臣中都认为吴三桂对我大顺不过是癣疥之疾,而没有看到我大顺军进入幽燕,占据北京之后,明朝已亡,能与我朝争天下的强敌不是吴三桂,而是东虏。可是由于多年积习,内地汉人总是将满洲部落看成辽东夷狄之邦,非腹心之患。正所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目前,东虏已经同吴三桂勾结一起;东虏的八旗劲旅是否已经出动,却不得而知;东虏兵将在何时何地同我进行恶战,不得而知。因为我对敌人动静茫然不知,冒然孤军东征,所以就没有‘庙算’,正如古人所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请陛下听从臣再一次披沥陈词。”

    李自成的心中蓦然震动,且有点生气,将眼一瞪。他的左眼下边,离眼球半寸远处,在第一次攻开封时留下的箭伤疤痕,在眼睛怒睁时特别怕人。他没有大怒,用冷冷的口吻说道: “今日是东征的第一天,你专说扫兴的话!”

    宋献策立刻跪到地下,颤声说道:“臣死罪!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