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 第3章 父子相见

第3章 父子相见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

    朱元璋之前之所以同意自己的孙儿去游历天下,也是有所考虑的。

    其一,自己出于微末之间,又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品尝到大明百姓之艰辛,自然知道大明百姓的不容易。

    当年的扬州之行就是例子,扬州经过元末乱战,早已经是断壁残垣,扬州户口十不存一,去之八九。

    其二,正如道祖所说,欲承其器,必承其重。这大明天下得国不易,百姓更需要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自己的孙儿将来得继大统,也需再行仁政,与民休息几年,再图其君王霸业。

    正因如此,这大明君王更应去民间,去品百姓之苦,去了解他们的困难,为日后的执政,打下一定的基础。

    其三,自己欲定下自己孙儿朱雄英皇太孙的国储之位,再用国储的身份替自己去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

    但是现在,根据道祖的意思,雄英这孩子还不是用国储身份乃至皇孙身份的时候,也不能派出大量侍卫保护。

    而是用平头百姓,真真正正的大明百姓的身份去体察民情,这怎么不使朱元璋有所考虑和内心思量呢。

    思绪良久之后,朱元璋酷似下了一个很是重大的决定似的,板着一张脸对一旁的太监总管朴不成说道:“去,将蒋瓛给咱叫来。”

    “是,皇爷。”

    “重八,雄英是去体察民间的,你叫那蒋瓛过来干嘛?”皇后马氏这时候有些不解,这仪鸾司人马又不是皇家侍卫,叫这刺探军情的人来干嘛?

    “妹子,咱是同意雄英这孩子去的,既然不能用皇家身份去又不能派大量侍卫护卫,那咱派一百户的仪鸾司人马总行了吧?

    妹子,咱相信咱的孙儿在张道长那里学了一身的本领,但到了民间,即使身手再好的人,遇上十几二十个贼人,也是难于招架之力。

    咱刚才也想通了,雄英这孩子确实不能用皇孙的身份去,那底下的官员得该多么的阿谀奉承乃至欺上瞒下!”

    朱元璋笑着跟皇后马秀英解释道,他是皇帝,大明的开国皇帝,既然不能大量侍卫护卫也不能用皇孙的身份,咱派一队百户随行总可以吧。

    应老先生笑着说道:“洪武皇帝实乃性情中人,大公无私且通情达理,这百户随行倒也是可以的。”

    洛昉也是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朱元璋的安排。自己也不是说不能派出护卫保护,只是不允许大量人马随行,于情于理是不妥的,也无法真正的体察民间,游历天下。

    “妹子,你看,道祖都同意咱的安排。”朱元璋见道祖也允许了,笑着对身旁的皇后马氏说道。

    “好好好,那就蒋瓛带一队百户随行吧。道祖,马氏有个疑问,不知雄英这孩子此行要多久时刻?毕竟将来是要得继大统的,还得早早熟知政务。”马秀英先是笑着回答,随后向道祖提出自己的疑问。

    虽说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曾下令后宫不得干政,皇后马氏也深谙其理,从不去打听、干涉前廷政事,除非朱元璋主动来寻。

    然而,朱雄英游历天下,体察民情,虽说是朝廷政事,但亦是皇家内事。既然是皇家内事,那么皇后马氏就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对对,妹子说得对。道祖,咱的孙儿这次巡游天下,体察民情,不知需要多久,总不能巡游十年吧?

    如果真的要巡游十年,咱得多想念咱的孙儿!”

    朱元璋也是赶紧询问,如果真的再来个十年八年的,十年之后雄英这孩子就二十岁了,早已经是超过加冠之年,更是娶妻生子的时候。如果真是如此,那他可不同意这事。

    洛昉看着眼前的朱元璋和马秀英期待自己回答的样子,笑着缓缓开口:“卿家多虑了,十年八年为时已晚,定不用如此之长的时间。然,最低也得两三年,才可真正的体察凡间,为日后打下执政基础。

    也罢,这样吧,本尊允其乘坐快马,解一丝脚程之苦。但,此行只允其携带百两,不得超过其数。雄英这孩子是体察民情的,不是去游历天下,吃喝玩乐。”

    朱元璋前一秒脸色一喜,喜的是不用十年八年,也就两三年。下一秒,又心酸,敢情道祖一开始是想雄英这孩子用自己的双脚去走遍大明天下!

    最后,朱元璋也深谙其理,确实,咱对雄英这孩子的期待很大,这孩子不仅得到了自己和妹子的爱护,更得到了立嫡立长的承袭法理,最为重要的是还得到了上天乃至道祖的肯定,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钦定大明之皇太孙!

    “雄英,快,快让为父看看。”就在朱元璋思绪之间,太子朱标匆匆赶来。

    “标儿,如此匆忙,成何体统!若不是又在那吕氏就寝不成?”朱元璋转头看到一身匆忙,着装还算整洁,但看这如此匆忙的样子,有些愠怒。

    自从太子妃常氏薨逝之后,朱元璋对其葬礼可谓是极其隆重,太子对自己曾经的青梅竹马也是用情之深,蹉跎了些许岁月,后面才缓缓度过丧妻之痛。

    但是,看今日的表现,明显不是从东宫处理政务过来,而是从那吕氏那里过来的。吕氏是什么心性,朱元璋略有耳闻,只不过是他忍而不发罢了。

    “父皇,吕氏这些年常常思念与常姐姐的姐妹之情,儿臣这不是处理好政务之后,去吕氏那里为之开导一二嘛。”太子朱标见自己的父皇有些怒意,赶忙解释。

    “哼,下次注意点,你可是大明太子,未来的大明皇帝,可不能失了礼数。在那站着干嘛,还不过来拜见道祖、应老先生和獬豸先生。”

    朱元璋哼的一声,算是把这件事先算过去了,对于江南士族乃至吕家,朱元璋认为对于其的铲除或者处理还算太早,但打压还是不能放下。

    如今江南依旧势大,当年定都金陵也是为了好临近打压,也利用江南内部之浙东势力与之内耗,与大明建国伊始相比,这江南士族起码早已经不能与当初相比了。

    朱标闻言,赶紧来到洛昉一行人面前几步站定,弯腰行礼道:“朱标见过道祖、应老先生、獬豸先生。”

    洛昉点了点头,缓缓开口说道:“嗯,太子免礼。去吧,见见雄英这孩子,待会儿就要离开了。”

    朱标遂再行一礼,口中说是之后,来到朱雄英面前,说道:“好好好,雄英长大了,这身体比为父壮实多了。不错,不错。”

    朱雄英或者说是朱晟远,看着眼前这位地位最稳,自己便宜老爹的太子朱标,心情有些复杂。好吧,确实挺好的,差吧,也确实挺差的。

    在朱晟远和朱雄英两者于一身,结合前世今生来说,太子朱标对故太子妃常氏用情之深,天地可鉴。为人和善,且时常维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对于朱元璋这位君,也是做到了作为一位储君所该具备的政治手腕和政治眼光。

    对于驭下之臣,太子朱标在大臣面前来说又是一位仁君,为大臣求情,与皇帝朱元璋政见不合,他们是喜欢符合儒家思想下的儒士仁君帝王的。

    但,所谓天家最为无情,表面仁义的朱标可是腹黑的很,当然了这不过是后话乃至是历史秘辛。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在大臣面前唱的弹簧罢了,一位立威,一位施恩,给朱标攒下日后执政的好名声罢了。

    “孩儿见过父亲,父亲如此消瘦,着实让孩儿心疼,望父亲好生保重身体,大明缺不了像您这样的仁君。”

    望着眼前这位气色虽然挺好,但身形有些消瘦的朱标,朱雄英有些心疼。

    这位历史上太子之位最稳,只要太子朱标有一丝想要夺了老爹朱元璋皇帝之位的想法,自己的皇爷爷会立马禅让,并派出手中得力大将乃至将士的便宜老爹。

    这位史上意难平之一的仁君,这位早早薨逝,使大明丧失一位未来的极具帝王心思乃至手腕、眼光的储君,朱晟远很是惋惜。

    “唉,雄英啊,大明建国不过堪堪十数年,残元未灭,大明百姓尚未富裕,为父怎可能闲得下来?放心吧,雄英,为父也得到道祖赐下的仙酿,身体还算安康。

    只是,苦了孩子你了,常年待在龙虎山上与一众师兄弟修炼,想必也是吃苦了吧?但还好,有恒伯父母的照顾,起码日子不会过那么辛苦。”

    朱标望着头都到自己肩膀的朱雄英,一脸欣慰,孩子长大了,吃过的苦也就算过去了,总比自己还是吴王世子的时候好太多了。

    “孩儿并不辛苦,得亏有恒伯、恒姨娘的照顾,孩儿在龙虎山吃嘛嘛香,身体倍棒,修炼上的身体消耗,都可以在吃食上补回来。

    倒是父亲您,还望父亲好生保重身体。孩儿今天随道祖回来,既是解皇爷爷、皇祖母的思孙之苦,也是让孩儿好生看望父亲。

    父亲,孩儿接下来要听从道祖的意思,去游历大明天下,体察民情,也不知多少岁月才能回来看望皇爷爷、皇祖母和父亲。”

    面对自己的便宜老爹,朱晟远虽说对其没有太多的父子之情,但作为一名华夏男儿,前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他就是你这辈子的父亲,你应该好好的尊敬、孝敬于他。

    “雄英,十年之期临近,怎么还要去游历天下,体察民情呢?而且听你的意思,待会儿就要走,如此之急忙吗?”

    说完,朱标又转身来到朱元璋面前询问道:“父皇,既然雄英要替皇家游历天下,体察民情,这护卫可不能少了,皇孙之安危,关乎我大明之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