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 第30章 礼仪之争

第30章 礼仪之争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

    朱元璋见此情形,甚是满意,今天是大孙第一次来到这个朝堂之上,这贤明的名声还是要给的。

    朱元璋看了一眼一旁的太子朱标和朱雄英,随后起身来到御案前,是时候给了。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太子嫡子朱雄英,为宗室首嗣,日表英奇,天资粹美,献国策而利社稷。兹恪遵道祖法旨,尤善百姓。载稽典礼,俯顺舆情。

    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今立皇长孙朱雄英为我大明之皇太孙,授以册宝,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着宗正府、礼部、太常寺、钦天监择吉日,行册封皇太孙大典。”

    在古代,帝王通常是不会亲自动手书写或宣读圣旨的。毕竟圣旨是一种正式的官方文件,用以传达帝王的命令和旨意。

    而这些旨令通常由专人负责起草和朗读,此刻朱元璋亲自口述圣旨内容可谓是让大殿群臣震惊不已。

    底下的大臣不仅心惊朱元璋亲身口述圣旨内容,更是震惊这朱雄英竟如此之快被立为皇太孙,第三代国本已立,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所行动。

    也正如一些大臣心中所想,殿外一侍卫听到如此重要的讯息,就找了个时间和由头,去往某处。

    朱元璋看着此刻还在震惊当中的朱雄英,笑着说道:“大孙,你还不领旨谢恩吗?”

    朱雄英闻言也回过神来,他实在是难以相信第一次出现在朝堂上,就被自己的皇爷爷立为皇太孙,他更是难以相信堂堂的洪武大帝竟然会亲自口述册封圣旨。

    此刻,底下的大臣也随着朱元璋这句话而回过神来,只见一御史言官出班陈奏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朱元璋闻言目光一睁,帝王霸气显露无疑,怎么滴,难道就这么想死不成,你咋就这样蒲种!

    “准奏!”

    这名御史言官开口劝谏道:“臣侍御史陈言明,劝谏陛下收回成命。古之帝王,从未亲身口述圣旨过,陛下又何必亲身口述呢?此乃于礼不合啊,陛下!”

    待这名御史言官说完,又一都察院言官出班陈奏:“陛下,陛下乃是九五之尊,万金之躯也,此等册封之事,皆乃臣下之事。陛下大可下一道谕旨,着相关官吏草拟颁布即可。”

    朱元璋听闻这两名言官的劝谏,也觉得有些道理,但他自己是谁啊,大明的开国皇帝,自己想怎么做,难道还不可以吗?再何况大孙是道祖老人家钦定的好圣孙,未来的大明皇太孙。

    督察院言官见朱元璋好似还在犹豫,接着劝谏道:“陛下,孟子有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望陛下以大明江山社稷虑,三思而行啊!”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这言官说的其实没啥没毛病,自己若是胡乱更改,后世子孙岂不是也会胡搞乱搞?置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

    标儿、大孙是绝对不会不遵从咱的祖训的,但难保大孙的后代子孙不会啊?不然自己也就不会编写祖训录来告诫后代子孙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咱自己都这样做了,那后代子孙更是会学自己,置于礼法而不顾。到那时候,国本动荡,大明江山社稷不保。

    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群雄逐鹿天下之时,自然是在众多因素之下,善于听进劝谏,才能得到这大明江山的。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这才开口说道:“也罢,着中书舍人写这道旨意吧。”

    普通人乃至不懂古代历史之人会觉得,作为一个帝王,一个封建王朝最高的统治者,掌握着千万人生死的人,随随便便都能决定一人的生死。

    但稍微了解历史的会知道,其实皇帝并不能做到一言而决定生死。在这朝堂之上,本就是一群既得利益者角逐的场所,所做出的任何一条决策,本就是多方争斗下最终的结果。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虽然说比大明后世帝王的权柄更大,但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这个历史束缚。

    至于一些人会说胡蓝案、南北榜案、郭桓案等等历史大案,老朱杀了多少人多少人,那也是朱雄英薨逝,太子朱标薨逝而导致的结果。

    帝王一退步,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就要进一步,又一都察院侍御史出班陈奏道:“陛下,臣都察院侍御史苏国维有本启奏。”

    “准奏。”

    苏国维正义凌然道:“陛下,臣死谏,望陛下收回立皇长孙为皇太孙的旨意。

    陛下,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不立太孙,但可封王耳。

    陛下如此早早册立皇太孙,岂不是致太子殿下何地?陛下,微臣拳拳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还请陛下三思。”

    朱元璋闻言,暴怒:“好你个苏国维,擅议君王,该当何罪!来人,将这厮拉出午门,斩立决!”

    其实在古代,皇太子和皇太孙的地位其实是有严格规定的。按照古代的礼制,“礼有嫡子无嫡孙”,这意味着在没有合法嫡长子的情况下,才可能由庶出的儿子继位,而不是通过立皇太孙的方式。

    因此,如果一个朝代中有存在合法的皇太子,那么他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而不应该在他还在世时立皇太孙。

    然而,历史上也有过一些特例,例如唐朝的唐高宗李治。他在皇太子生前并没有立皇太孙,而是在皇太子去世后,才立了他的儿子为皇太孙。

    这表明虽然原则上皇太子在世不应立皇太孙,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一规定可能会有所变动。

    所以综上所述,此刻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就立朱雄英是皇太孙,是不符合礼制要求的,所以说,皇太子在世就不应立皇太孙,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如皇太子去世后,才能立其子为皇太孙。

    尚未立下任命制书的礼部尚书李叔正出班劝谏道:“陛下,还请息怒。苏大人此言在理,毕竟事关大明江山社稷,望陛下三思。

    陛下,臣引用故李元嘉之诗。

    乾象开层构,离明启少阳。

    卜征从献吉,守器属元良。

    逖矣凌周诵,遥哉掩汉庄。

    好士倾南洛,多才盛北场。

    地分丹鹫岭,途间白云乡。

    储诚虔晓夕,宸爱积炎凉。

    珠璧连霄汉,万物仰重光。

    陛下,太子殿下正值壮年,且仁孝爱民,品德更是无从挑剔。此刻立皇长孙为皇太孙,实乃不妥,还请陛下三思。”

    站在一旁的朱雄英此刻是懵懵的,他也觉得这么早立皇太孙实在是不妥,虽说历史上的太子朱标确实早早薨逝,但这一世不是有道祖赐下的仙酿嘛,小病小灾都不会危害到其寿命。

    等等,不对,这整件事情都充满着不对劲的味道,虽然说这表面上确实是符合古代宗族礼法,但是这里面有阴谋,或者说是阳谋。

    自己一日不是皇太孙,那么那朱允炆就还有机会。这件事难道真的和那吕氏有关?先是搞死历史上的朱雄英,然后再皇后马氏,太子朱标,而后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

    等这些人都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时候,这朱允炆就能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太孙。然后这朱允炆登基称帝之后,就能更加名正言顺的削藩,削北方那位四叔。

    那也不对啊,虽然说这样做确实可行,但如果这样做的话,正如底下这位大臣所说,这燕王朱棣也是可以合法的继承皇位的,他们这样搞,岂不是在帮着朱棣?

    嘶……,这古代权谋还是玩的很厉害啊,并不是说随随便便一个现代人就能说仗着现代人的知识,就能如鱼得水的。

    朱元璋此刻很是生气,不就是立皇太孙嘛,虽说这中华几千年来确实有这个礼法,但那高宗李治咋说?他不是也立了皇太孙?

    既然有人立皇太孙,那么他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自然也是可以立自己的大孙为皇太孙的!

    “李侍郎,你倒是给朕解释解释一下这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之事,前有旧例,朕作为大明之开国皇帝,难道还比不过那高宗李治不成?

    你最好给朕一个满意的答复,答不好,你这尚书也就别做了!”

    此刻,太子朱标余光瞥见朱雄英想要行礼说话,赶紧用左手拉住朱雄英想要行礼的手势,并摇了摇头。傻孩子啊,避嫌懂不懂啊。朱雄英见自己的父亲打断,也就只能悻悻地不说话,毕竟这会儿他实在不太懂这权谋。

    李叔正自然是知道高宗立皇太孙的事情的,但他却不能这样明说,皇帝说的意思可以说是很明显了,自己若是按照那些人的说法来劝谏的话,这礼部尚书自己不仅做不了,而且还有全家乃至全族被灭的风险。

    历史上,在开耀二年正月,这李重润的父亲唐中宗李显还是太子,李重润在东宫殿内出生后。李重润的祖父唐高宗就非常高兴,在李重润满月之时,就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

    永淳元年二月,唐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唐高宗打算为李重润开设府署,设置官属,询问吏部郎中王方庆的意见。

    王方庆回答说:“晋和齐都曾立皇太孙,太子的官属就是皇太孙的官属,未曾听说太子还在东宫而另外又为皇太孙设置官属的。”

    唐高宗说:“从我创始,可以吗?”王方庆回答说:“三王不互相承袭礼仪,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王方庆奏请为李重润设置师傅等官。

    虽然说这李重润确实被立为了皇太孙,但后来唐高宗疑虑这样做不合古法,始终也就没有任命官署。

    “陛下,昔日高宗确实立过李重润为皇太孙,然高宗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虽说高宗之前两任太子的表现还不错,可惜一位暴毙,一位牵涉谋反案件被废,在高宗李治身体越来越差的情况下,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一位出色的接班人,只能按长幼顺序,选择李显为皇太子,至少不会引起同族相残。

    其次,纵观唐之历史,无不是史书昭昭,自古皇位传承,历来是血雨腥风,高宗之举正因如此。自立李重润了皇太孙之后,这个问题就很大程度上被解决了。

    中宗李显为人性格软弱、能力平庸,但这位皇太孙以后是否是一代英才,还是未知数。对于李治而言,在对现任接班人不满意,但又没有选择的前提下,提前立一位隔代接班人,是保障皇权传承有序的重要保障。

    陛下,今时不同往日,太子殿下正值壮年,又有道祖赐下之仙酿,自然是无病无灾。而纵观我华夏千年,唯有我大明君臣和睦,兄友弟恭,断不会出现那唐之高宗之举。

    陛下,老臣自知犯下大不敬等重罪,自会自去冠冕,待陛下治罪,还望陛下留我全家一命。”

    李叔正这些话可以说是大不敬乃至更加严重的罪名了,但他又不得不说,自古伴君如伴虎,谁又能在这朝堂上独善其身,屹立不倒呢?

    说完,李叔正自去官帽,跪地等候朱元璋的处罚。见时机差不多,太子朱标开口劝谏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朱元璋板着个脸,头也不回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朱标心中苦笑,看来父皇这会儿还在盛怒之下啊,看来得拉雄英这孩子帮忙解围了。

    “是,父皇。”

    ……

    太子东宫

    太子嫔贴身侍女急匆匆进入殿内汇报道:“娘娘,家中急信。”

    吕氏闻言立刻起身将人带到偏殿处,开口询问:“什么事情?”

    “娘娘,皇上刚才已经亲身口述立皇长孙为皇太孙,但似乎有大臣提出了反对,这会儿朝中大臣还在商讨中。”

    吕氏一惊,她最不想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但还好。只要旨意还没下来,那么允炆还是有机会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陛下会突然间下达如此旨意?”

    这名贴身侍女这才从那侍卫所知道的事情转述给了吕氏,吕氏听完贴身侍女的讲述,她实在想不到那孩子竟然回来了,而回来的第一天就站在那个位置旁边。

    老爷子啊,允炆难道就不是你的孙子吗?既然你都这样做了,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一念至此,吕氏在那名贴身侍女耳旁耳语几句,侍女行了一礼之后,缓缓离开偏殿,去往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