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巴奴文集 > 临江钓沉二

临江钓沉二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巴奴文集 !

      三、大禹治水在哪条河?

    大禹治水为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然而当代不少史学家却从历史的层面上去讨论,并称较有“公信力的历史考证”是: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包括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就是现在也要举全国之力耗时数十年才能干成。有人初略计算过,相当于修5条长城。而大禹乘着四载(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轿,泥行乘撬)就干成了。那时候的车,不是牛拉车就是马拉车,一天能走多远?怕是走完那些地方也要花很长时间吧。我认为,如果大禹确是一“神”或可信之;若是一“人”则必不可信。带点求实精神,我们知道就是在现代施工机具的辅助下,一个十分能干的工程师在十三年时间里又能干完几项工程?何况于治理大江大河。一个五千年前的大禹,在当时施工工艺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用十来年时间能治理完一条小河就已经不错了。(注:对于某些学者,鄙人在这里先道歉哈。我本无意否定你们的研究成果。)

    大禹生于何地,已是一个争论了二三千年的尚无定论的话题。据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载:“母曰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又据正义所载:“禹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西夷之人也。”这些文献说明禹乃西南地区的人,生于一个山石如纽(小地名多以山石之形为名)的地方。为此,多位史学界人士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考证,认为禹生于四川省北川县。这种观点,在目前的众多说法中,得到了一些著名史学家的相对首肯,但仍有疑点。因为最早载有“石纽,在蜀西川也”的史料距大禹所处的年代已有上千年,其间若有好事之吏,以当地音近之地名来彰显讹传,岂不误导后世?中有断代,不能肯定,不可全信。从另一角度看:“纽”字何解?其字古代有“孤、凸”之意,传至现在亦仍有称印章为“印纽”之说。忠州著名风景名胜“石宝寨”(因建有号称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梯云直上”的木楼而有寨之名),别名玉印山,是否即古之“石纽”未有佐证,不敢断言。

    大禹,伟大的治水英雄、我国炎黄之后的又一人文初祖、夏王朝的奠基者是一位情窦迟开的人,到了三十岁还没讨老婆。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娶涂女,谓之女娇。”不过还好,婚虽然结得迟点,老婆却很漂亮(一位美丽、贤惠的狐狸精)。对于女娇的美丽,涂山歌是这样描写的:“绥绥白狐,九尾庞庞。”(人哪里可以和狐狸结婚,原意应该是女娇漂亮得像一只温顺的白狐狸,腰间还挂了九条狐狸尾巴。)屈原在天问中描述了二人初次会面的情景:“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也就是说,大禹与女娇的结合,没有放炮鸣锣、请吃请喝、收钱纳礼等任何世俗仪式,直接就桑树底下“天当被来地当床”即时交欢(非常环保也极富野趣)。正如忠州乡曲所唱:“坎子高来坎子低,坎子下面讲生意;桑椹摇落一大坝,各自收拾各自的。”

    大禹与女娇结婚的事不再赘述,且来探究一下这个漂亮的涂山女到底是何方人氏。当今对涂山之解说法极多,主要有三说,即安徽怀远、重庆市南岸、浙江绍兴。上述说法俱以春秋以后的史籍或后人所修之庙、祠为考证之据,言之凿凿,不容不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争这个能带来财富的人文资源)。但不管其三说五说,七证八论,最多也只有一说可信,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对此,笔者无力去驳,不想去驳,只想以己之见提一新说(反正上千年来各地都在争,凑个热闹又何妨。有时候真理还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呢)。忠县东二十公里(与石宝镇相距十余公里)有一河,现名汝溪河,古名涂溪,亦为产盐之地。溪中有巨石,形如乳(可能因乳字不雅,故写作汝,方被后人将涂溪改为了汝溪之名)。汝溪本名涂溪,可见于多种史料,例如白居易的诗可为证。公元819年重阳节白公曾跑到这里来写了一首九日题涂溪的诗:“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丰都欲占其为该县的人文遗产,称写的是该县的涂溪,其实是不可能的。白公在忠州只过了一个重阳节,当日又存诗两首,另一首为九日登巴台,说明重阳节那天白公上午在涂溪游玩,下午在巴台喝酒。若是丰都涂溪,当时的交通工具一日往返百多公里,还要有时间赏景游玩是根本不可能的。)汝溪流经之山现名猫耳山,50年代地图上所标注之名为“苗儿山”苗者,子嗣之意也。据史学家分析,禹实为涂山氏入赘之婿,按当时风俗生子归母族(毛脚女婿的娃儿从母姓)。禹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要依靠涂山氏的威望和势力而娶女娇为妻的。所以禹在治水成功,其声望在民众中如日中天之后,不但先借老丈人家的势力发动政变,篡夺了舜的帝位(同时报了杀父大仇);其后为了不致于“儿子归母族,天下无以为继”又在爱情和天下之间,选择后者灭了涂氏(自古风流恩爱皆抵不上“家天下”的巨大诱惑,政治家的野心不知牺牲了多少妾家的痴情)。灭妻一族之后,禹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掩盖自己凶残的一面,遂杜撰了一个儿子“启”从石缝里蹦出来的故事,使其生来无母。启的性情残忍,可能与其缺少母爱有很大关系吧(这样的情况现代心理学常作案例分析)。涂氏一族既灭,财产自然被禹占有。其地域内拥有干、涂两大盐场的涂山当然再不能称之为涂山了,给儿子吧,遂改名“苗儿山”

    其实,仅依上述之言便证明“涂山”在忠州尚不足为信。但是,如果我们来分析如下史料,再为“忠州涂山说”评判,应该不会全盘否定。首先忠州禹庙不是为纪念大禹而建,而是纪念女娇的夏后祠,这在全国的禹迹中是少有的;其二散文写得不错的熊文稷(清乾隆忠州举人),在禹庙一诗中写道:“古庙临江起,巍然夏后祠;双圭平小土,八载奠华夷。”这里所说的“双圭”为何物?圭是我国夏、周时根据日影长短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器物,由圭测定出的“太阳历”是三皇五帝之后的重要科研成果。“双圭平小土”说明当时忠州禹庙里平放着这两个特征之物。特征之物在考古断代上是重要的依据。从其它禹迹中查考,这个器物为全国各地禹庙中所仅有。由此可见,忠州禹庙是我国已知的历史最为久远的禹庙,应在夏商时已建。其实光是熊某人一人所见,尚有疑其杜撰之虑。但看到圭这个器物的,不只熊文稷一人。清四川学使吴省清等人在禹庙一诗亦有记载。可见此事一人所见不足信,多人为证应无疑。其三,见地图等资料,忠州禹庙临“神溪”溪口之湾名“龙居湾”这也与史料上“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的记载是吻合的。

    禹生于石纽,娶妻于涂山,治水于何处?反向思之,什么地方值得禹劳师动众,大兴土木,与洪水抗争?巴渝之地,山高水低,对于身轻如猿的古人来说,洪水来了往上爬不成?想来与洪水抗争之地必关系到国计民生。盐是古代十分重要和昂贵的生活必须品,为采盐而争,应该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忠州干井盐场作为当时最大的盐场,同时具有与洪水抗争中“先雍后泄”的全部特征(另文详解),不治此地,另寻何处?

    此叙至此,敢问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