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淡菊如烟文集 > 吆喝声渐远

吆喝声渐远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淡菊如烟文集 !

    闹铃已响过两阵,假日的慵懒像条无形的绳子捆绑着倦怠的身心。就这么躺着,听隔壁快餐店员工每天聊不完的家长里短。放假在家,可以狠狠地睡,纵容自己没心没肺。不用赶点儿洗衣、做饭,昏昏沉沉有时也是一种享受的境界。

    “浆糟酒哎——浆糟酒哎——”一串熟悉且久违的吆喝,像一支强心剂把我从床上拉起来。披了件外套,趿着拖鞋,冲到巷口。

    “你今天在家啊!”卖浆糟酒的大叔黑瘦的脸上笑容像花儿绽放。

    “放暑假了,在家呢!给我来一份六块的。”我递过手中的盘子和钱。

    “不多买点啊,家里有事,我好久没上街喽。”大叔接过盘子征求我的意见。

    “就带了一份的钱,以后你天天来就是啊!”“钱下次给也没事。儿子叫我别上街了,说帮我在网上卖,坐在家里挣钱。我还是喜欢出来跑跑,跟人家说说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欢喜。”大叔边说着边熟练地从三轮电瓶车改装的车厢里拿出一个白色塑料盒,把酒酿倒进我的盘子。甜甜的酒香顿时扑鼻而来,叫我熏熏欲醉。

    转身回屋,那悠长、独特的吆喝再次响起:“浆糟酒哎——浆糟酒哎——”这吆喝声不是本地方言,感觉是通州话“浆”字发得很靠前,听来像“简”的发音“糟”发得很短,似轻声,而这“酒”字却发出了“就”的音调,且拖出有好几拍,加上“哎”字上扬的结尾,别有韵味,像一句戏曲台词咿咿呀呀、起伏迭出。这吆喝,响亮、清澈,穿越大街车水马龙的嘈杂,如一泓清泉涌入小巷,送来清冽、甘甜。

    我是个平日滴酒不沾的人,独独喜好这浆糟酒。小时候,家里到年底就酿酒,被稻草捂着,被棉被捆着的酒缸散发着迷魂的香甜,我们孩子像绕着桌腿的馋嘴的狗,张着嘴吧,吐着舌头,垂涎三尺。偶尔大人心软,舀出大半碗浆糟酒来,我们便被嫩软的米糟和黏嘴唇的酒浆熏得满脸通红,醉上半日。这份记忆和回味,让我对浆糟酒情有独钟。还有就是这韵味十足的吆喝,唤起醒了我迟钝的记忆和味觉吧。常年被汽车喇叭和商家店里的小苹果之类嘈杂填满了的耳朵,早已钝化生茧,这原生态的吆喝和销售方式,倒是令人耳目一清,心生欢喜。

    在掘港生活了十年以上的人,总会记得在这座小城里传响多年的经典吆喝,曾经是小城的一种标志,一道风景,而今只剩记忆和回响,还有这“浆糟酒——”的独唱。

    早些年,大街上汽车还很少,自行车的铃铛奏响的是主旋律。而声声独特的吆喝倒是轮番的领唱,有三个卖主的吆喝堪为小城生活奏鸣曲的主唱。

    那些年,有一串吆喝特别诱人,那是个卖五香茶干、五香蛋、五香螺的妇女喊出来的。一年到头,她总是缓缓地骑车一辆老式带横杠的自行车,车座两旁分别挂着一个黑色塑料大桶,桶口罩着层层白色塑料纸。每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五香蛋,五香螺儿,五香茶干儿——”本地方言,一句喊得比一句长,一句也比一句高,富有节奏还押韵,耐人听闻。当时我们学校的一个耿姓音乐老师,还专门分析了这吆喝的音调、音高、音色,大加赞赏这原生态的“歌唱”呢!诱人的不止这亲切、婉转的吆喝,还有她桶中的美味。我刚工作的年头,工资很低,物价也很低,更没有满大街的饭店、小吃,偶尔花五毛钱买一小碗五香螺,或者买两只五香蛋和几片茶干,足以让寡淡的肠胃和口舌满足好一阵子。当年,她三四十岁的模样,皮肤黝黑、紧绷,黑色齐耳短发,眼睛明亮清澈,身上总弥漫着五香醇厚的味道。那甜美的吆喝,诱人的美味,不知道带给多少人美好、快乐的回味。这裹挟着八角、桂皮香气的吆喝不知何时淡出了我们的耳鼓,而今,她早已不再走街串巷。今年春天,我去昆仑市场买菜,在菜场门口看见了她。一张小木凳上,坐着已然苍老且干瘦的老妇。还是短发,只是苍白;还是黑色塑料桶,却只卖五香螺了;还是在吆喝,只是声音低矮、短促,苍老、无力。为了一份几近遗忘的味道,我花了五元钱买了两小碗五香螺。回到家,螺还如当年一样温热,只是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令我感慨唏嘘的不是美味不如从前,而是沧海流年中,我们失却了对生活,对味道的那份敏感和珍惜。

    早些年,还有一串吆喝常常在耳边回响。那是一个邮局的退休工人,他骑着绿色的油漆斑驳的自行车,车上挂着三四个绿色邮包,邮包里的报纸、杂志露着边角,像顽皮的宠物探出头来煞是可爱。他只吆喝:“扬子晚报——扬子晚报——”说不准是哪里的口音,男中音,先扬后抑,不算浑厚,倒是悠长、别致。或许杂糅着书报的香气,那吆喝听来也儒雅、敦厚些。那时候,没手机,网络不畅,也没有什么书可看,闲来就循着吆喝买份报纸或者杂志,算是绝对的精神大餐喽。后来常在文峰大世界门口看到他摆地摊卖书报,一个清瘦忙碌的身影,一个褪色的绿色挎包,一地斑斓的书报、杂志,往来驻足的各色读者,还有一声声热情的吆喝,算是小城多年的一道风景。好几年听不到卖报的吆喝了,也许是网络阅读代替了书报,没有生意便歇市了罢;也许是年老体弱回家安享晚年了。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一个声音的消逝,一个身影的消失,只是当年用硬币从吆喝声中,从一双勤劳的手中换得书香的场景依然温暖、美丽。

    再一个就是包裹着酒香甜郁吆喝:“浆糟酒哎——浆糟酒哎——”当年吆喝的老人不知今夕何在,如今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浆糟酒的是老人的儿子,也已从一个青年,吆喝到中老年。大街小巷的尘风吹白了他的头发,吹弯了他的腰身。倒是,酒香醇依旧,吆喝声依旧。

    抿一口酒酿,还是那般嫩滑、甜香,甘甜的酒汁清凉、爽口,沁人脾胃。不知道,大叔会不会每天都来,在巷子口放声吆喝;不知道,在这个网购、微商浪涌的时代,大叔的坚守还能有多久;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人会这种纯手工酿制的醪糟酒。心中免多了几分忐忑和失落。

    “废纸、废铜、废铁、废旧家电”又是收费旧的那些人,循环播放着破喇叭,一拨一拨,一遍一遍,甚是聒噪。也许,这就是小城最后的“吆喝”形态了。

    “浆糟酒哎——浆糟酒哎——”声声吆喝似乎又在耳畔响起,然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渐渐远去的不只是那些韵味悠长的声声吆喝,还有从前那不缓不急,你来我往的生活节奏,更有曾经宁静、简单、容易信赖和满足的心境吧。

    (如烟写于201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