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淡菊如烟文集 > 端午时节

端午时节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淡菊如烟文集 !

    又到端午节了,因为闰四月,今年的端午比往年要晚一些。可是土地和庄稼却是最懂得等待了,秧苗还是等到端午才长高,水田总要等到端午才水亮。

    回到村子的时候已近中午,老屋门前的麦子地已然是水汪汪的一片了。水渠里汩汩流淌着从大河里抽上来的水,像奔驰的列车在某个合适岔道口转弯,分流到大大小小的田地间。母亲就弯腰站在门口的水田里,一手提着塑料桶,一手把桶里白花花的化肥撒到田里,那娴熟的动作和快乐的节奏,仿佛是在喂鸡,一把把小米均匀地撒给叽叽喳喳的鸡群,鸡欢了,母亲也欢了。

    儿孙们回来了,母亲赶紧上岸了,那齐膝的胶鞋上沾满了泥水。我们不是回来帮母亲插秧的,我们是回来过节、吃饭的。我们手只会玩手机、操纵键盘、鼠标,早已不会拿钉耙、锄头了。想到这些,竟生出些难以释怀的歉疚来。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却不会下地劳动了,真是不可理喻。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正是农忙的当儿。那时没有端午假,却有忙假,忙假一到,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都被赶到田里,和父母们一起干农活。拾麦穗算是最轻松、悠闲的。孩子们系着围裙跟在大人的麦挑子后面疯跑,快乐得像田间的风。待到麦田被村里养的老水牛犁过两遍,待到麦桩儿被翻转了个儿,村里便开始放水了。一条条平日干涸的水渠、水沟忽地丰满起来,闪亮起来。不消半日,水就淹没了麦地,那些泥土和麦根被水一泡就散架了似的瘫软在水里,就等着磨田了。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水牛磨田,村子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总养着一两头水牛,麦收的时候,水牛犁完了一块地就被主人系在河边的柳树下。大水牛甩着尾巴,张着大嘴使劲地啃着芦苇叶,它似乎很乖巧懂事,拼命积蓄力量,准备磨田了。磨田是很辛苦的,水牛身后拉着一块十几米长的木板,木板上站着牛主人——耕夫。耕夫一手揪着一条从牛脖子下引来的粗绳子,一手把牛鞭子在空中一甩,口中念一声:“驾”牛便迈开了步子,拖着木板和木板上的主人艰难地往前走,每走一步,水田里就踩出一个大坑,可是当木板在水面滑过的时候,水田便被磨得平平的、滑滑的,像刚刚粉刷的泥墙。孩子们赤着脚在水田边追着牛儿跑,恨不得也站在木板上感受一下牛拉滑板的刺激。当水田被耕牛磨过两三遍,田面便光滑得看不见一个土疙瘩和一根竖起的麦桩儿了。磨过的水田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两天,满村子就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腐臭的味道,这就要开始插秧了。

    吃饱了粽子,母亲就教我拔秧了。一张小矮凳,一捆稻草,一顶草帽,小小的我就跟着母亲开始拔秧了。秧田里,水被晒得暖暖的,腰身贴着大腿,双手揪着秧苗用力一拔,秧苗就起根了,学着母亲将秧苗的根在水里上下崴动几下,秧苗的根立刻就干净、轻盈了。揪到碗口那么粗了,就用稻草轻轻捆起来,扔到屁股后面。母亲和我一起拔完了一行,便拎着秧苗去插秧了。一个人拔秧的时候,最怕蚂蟥了,有时候只顾用力拔秧,忽然觉得脚踝处痒痒的、疼疼的,定睛一看,一条黑黑的蚂蟥爬在腿根处,我便大声惊呼起来。母亲扔下手中的秧,快步淌水过来,拽起我上岸,搬起我的脚“啪啪啪”几个响巴掌,蚂蟥就掉下来了,腿上一道红黑色的血水便淌了下来,如蚯蚓在脚面匍匐。蚂蝗很可恶,踩都踩不死,眼看踩成稀巴烂了,往水里一扔,它又活了,又开始进攻了。所以,每次蚂蝗掉下来了,母亲就拈来一撮盐洒在蚂蝗身上,蚂蝗遇到盐就拼命翻滚,不消半刻,就僵硬不动了。每每看到蚂蝗被腌的情形就觉得特别恶心和害怕,那种揪心的恐怖至今想来还是鲜活淋漓。可是,秧还是要拔的,小时候,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下田劳动是义不容辞的,妈妈总是告诉我们:“不干活就会饿死的。”孩子最怕饿了,所以即使害怕蚂蝗,也还是坚持下田拔秧。一天下来,手脚被水泡得发白,腰也会累得又酸又疼。可是,端午有粽子吃,有祭神的鱼肉吃,那就是最好的奖赏了。

    也曾尝试过帮着母亲插秧,左手拿着秧把子,右手分出几棵,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往软软的泥里插,几行下来,腰和屁股就酸疼得吃不消了,抬头一看,自己插的秧歪歪倒倒的,有些因为用力过度都淹没在水里看不见了。这时,母亲总会从她的秧趟子赶过来,帮着扶一扶、理一理。现在想来,从小到大,我还真没能帮着母亲插过一整趟的秧。哥哥倒是插过,也比我插得好,每到插秧,我就是领的拔秧的活儿,毕竟有矮凳子坐着,比起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秧活儿还是轻松多了。

    小时候,没学会插秧,长大了就再也不曾帮母亲插过秧,而哥哥也很少回去帮母亲插秧了。我和哥哥进城教书了,父亲也从煤矿退休回来了。以后的每年,就是父亲拔的秧,母亲插的秧。我们只是赶着端午节买些菜回去和父母吃顿饭。

    儿子和侄女都十五岁了,可是从小到大都没赤脚在泥地上走过,就是家里的地板上也很少赤脚。孩子们每天穿着阿迪、耐克,乘着车来去上学,坐在教室里,坐在书桌前,手指能触摸的最多的就是笔杆子和书本,难得接触泥土,更是体会不到“一粒米,七斤四两汗水”的艰辛。中午吃饭,一个香糯的赤豆粽子,儿子咬了几口就扔桌上了,他外公不声不响地拾到碗里吃下去了。今天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是幸福了还是辛苦了呢?比起物质条件,肯定是幸福多了;比起学业负担和家庭期望,承受的却是繁重。现在的孩子最令人担忧的恐怕还不是学业负担,而是脱离了泥土、自然,丧失了体力劳动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生命之根,生活之本哪!

    吃完午饭,我们拎着粽子、土豆、黄瓜这些泥土的奉献之物登上了小汽车,离开了村子和村子里的土地。我从汽车反光镜中看到,父亲在拔秧,母亲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空阔的水田里插秧,风中有白发在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