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丢失的手指文集 > 他们在努力

他们在努力

作者:丢失的手指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丢失的手指文集 !

      少年写作或青春写作的现象从来就有,但像“80后”这样集束式出位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现象无疑是空前的。

    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80后”的崛起亦是多重因素相交织而促成的。我们在看待80后现象时应辨证地意识到这一点,以便进行贴近深入地分析和判断。80后写作者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阶段,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介入使得他们的成长方式、思维品质及自身的素质才华皆相左于以往任何一代。在他们能够用笔来表达思想的时候,社会又在他们面前摆放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给予了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80后写作”能够超越七十年代人迅速崛起,除了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成长契机与发展空间,他们自身的素质、努力与探索精神起着关键性作用。离开自身在文学创作上的才情和努力,缺乏扎实厚重的创作,任何契机与空间都无法发挥作用。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亦须有一时代之批评。文学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独具慧眼的批评家应能透过炒作与包装的泡沫看到年轻写作者的努力与探索,看到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未来发展态势。

    首先,他们在作品中所展示出的文学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文学毕竟是要靠才华说话的,能够勤奋、努力本身也是一种拥有才华的表现。80后写作能够在一片喧嚣中持续下去,并渐趋沉稳扎实,与他们的才华、勤奋是分不开的。我们能够在在80后者们推出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感受到其中所崭露的高素质和发展的可能性,小饭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接受的信息和阅读面都是相当广的,而且作品质量也是前辈作家们在同一年龄段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在20岁左右的80后写作者的作品中,有着充沛的想象力,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潜藏在语言背后具有张力的隐喻。他们有着超乎年龄的写作姿态和多样化的写作风格“能更大胆,更直接地面对问题”相对于七十年代人写作上的自足与浮躁,他们显得更为沉稳踏实,也拥有着更好的前景。我们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80后写作者及其作品做以简略的分析。恭小兵在其长篇小说无路可逃、云端以上、水面以下中对社会各个层面以富有张力的文字所做出的详尽而现实的描述,既展示了其“散漫而有力度,快速而又准确,张扬而又隐忍,单刀直入舒缓有致”的文字魅力,又展现了其对生活体认的广度和深度。顾湘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着坚实的自我风格和美妙舒缓的叙事,其“文本本身缓慢、优雅克制着奇遇,体现着她优秀的文学素养”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和樱桃之远皆为莫言作序,莫言指出作者创作上的不足的同时,对其文学上的才华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刀子一样锋利的语言,珠贝一样闪闪发光的思想,她用小说来营建高于现实的生活,并向这种生活伸出丰富而茂密的心灵触须,她的作品充满了凌越现实的巨大冲动和使人警醒的批判力量”张悦然耽于幻想的禀赋与忧伤的气质,使她的小说浪漫而神秘,婉约而典雅”岑孟棒的灰锡时代荣获具有权威性和规模性的一年一度的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大奖,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纪的爱情故事,在环境污染成灾、高科技对人异化、官僚主义泛滥所形成的生存困境中,一个与爱相关的奇迹破空而来“石破天惊的想象,尖锐透彻的针砭,戏谑幽默的语言”使作品“张扬着遗世独立的精神”李傻傻发表在芙蓉、天涯、散文上的作品显示了他创作的塌实与功底的深厚,透过其独特的乡村写作背景和商业炒作的喧嚣,我们在细读其作品时可以看出他出色的文字表述能力,他在结构创新和叙事实验方面并无独特之处,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平实的叙述所拥有的语言的张力和隐喻的力度。如他的短篇小说蛇皮女人中以“我”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神秘奇异、让人感到一种遥远的熟悉的世界,那种内部结构的紧张纠结,语言的弹性与张力,隐藏在文本、情节背后的丰厚内涵和解读上的多维度都能给读者带来延展的思考空间和探讨的欲望。著名的先锋派作家马原评价其长篇小说红x时说:“李傻傻对故事高潮的处理显示了他的自信”“我也就此窥见了这个年轻的小说家的无穷潜力”“李傻傻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为经典的阅读之上。他是在严肃的状态下写作。不论题材的选择还是讲述的方法,他的故事都超越了他的年龄。他的故事既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溢着张力、迷惑与玄机。他的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

    其次,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值得珍视。80后写作者大都对自己的努力表示自信:“比上一代更加勤奋也是80后的特点之一”“无疑‘他们’是非常‘肯写’,在网络上,这也是他们发表作品的主要平台,他们显示出惊人的创作力量”应该说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显示出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写作已呈现出了80年代那批先锋作家一样的势头”同时我们要看到,80后写作群中那一批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他们怀抱文学的理想,远离市场的诱惑,在他们自己的纯文学园地里寂寥地耕耘着。他们“在一群群小孩子靠无病呻吟和伤花感月被冠以作家头衔,垃圾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坚持着真正的小说标准”“他们所承受的孤寂,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决不是一个软弱的灵魂所能承受的”他们中有七月人(唐一斌,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马牛、夜x(陶磊)、陈x等青年先锋小说家。在他们的小说中透露出强烈的先锋气质与探索精神,他们坚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尽管庸俗的阅读仍然支配和鼓励了大多数毫无创造力的写作,但优秀的作者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些抛在脑后”他们在萌芽之惊奇版中“小说峰会”及黑锅论坛、黑蓝论坛等处的创作实绩昭示了他们发展的更大的可能性“没准是整个瑞典皇家学院”

    多重因素包裹下的“80后”自身存在的缺失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浓重的炒作、包装环境下产生的浮躁心理和追求“眼球经济”和“点击率”的心态,这促使80后中一批富有才华的写手走向商业化、时尚化、媚俗化的写作道路;其次是作品主题上缺乏超越性,囿于认识水平,不能够站在高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的主题,仅仅是一种于读者肩并肩的情绪释放,虽然可以让同龄读者产生共鸣,却无法给他们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正确指引;再次,缘于年龄化因素,缺乏深厚的现实生活体验,大多数只能从阅读经验中获取素材和灵感,如胡坚坦言的,他的创作就来自王小波的作品和网络精神,正如评论者所说的“80后写手行文中对王小波的模仿痕迹过重已经遭到批评家的诟病诚然,年轻人在尚未形成个人风格之前还是沿着前辈开创的轨迹前进,但对于王式独特文风的过于模仿将抹杀作者本身个性色彩”80后写作者对为评论者诟病的“对经典文本的模仿”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不表明他们走了相同的重复的道路,最多只能说他们曾有个相同的起点。走的方向不同,走的路也不一样。模仿不是他们的惟一,更重要的是各有各的内核——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明目张胆,因为胸有成竹”

    我们应该看到,80后写作者对于自身所在的群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存在状态大都有着清醒而深刻地体认与把握。蒋峰曾说:“我们是不是出来的太早了,20岁可能正是我们艰难爬行等待认可的年龄”;七月人认为80后还远未成熟,需要等待时间的考验;部分80后写作者还意识到如果一味包裹在媒体炒作与商业包装之下,并将很快被淹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下,因为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着更为多维的成长环境。

    毕竟平心静气的阅读,脚踏实地的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成名要趁早”的观念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对于80后来说,文学上的演练于高下之分,需要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80后写作者们对于“80后”这一命名的排斥,对商业化炒作包装的厌恶,也可以看做是他们对于让文学创作回到文学本身的渴望和对文学本身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