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大宋江山文集 > 泥林印象

泥林印象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大宋江山文集 !

    总想写写泥林,但又苦于不知从何入手,借第六届全市“人才杯”篮球赛之机,第三次造访泥林,印象极为深刻。

    还记得第一次去看泥林,大约是在春天,微茫中透着浅浅的新绿,那是一幅精致的工笔,如同曼妙浑圆的少女披着翠微的纱衣,总有一种朦胧的美,在诱惑着你。

    第二次去看泥林,时值盛夏,绵延起伏、接岭连峰的高大泥柱,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分明是群山、白云、大象,还有虎啸狮吼、狼奔矢突的雄姿,在刻意地雕琢你的意象。他们的身上不是长着厚厚的皮绒,而是但凡草木生长之处,无不绿意葱茏,生机盎然。还在头饰上、腰臂间零星地点缀着或红或兰或黄的野花,那是个性鲜明的写意,也仿佛燃烧着绿色的激情。

    第三次再来泥林,已是仲秋,寂寥落寞的泥林,很像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裸露着筋骨,静脉曲张,纹理毕现。

    置身泥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悲凉,一种凄美,自然从心底升腾!眺望泥林,仿佛在穿跃它的历史,在深邃的沉思中将自己迷失

    曾看过赵显和笔下的泥林,丰满秀丽极了,也不乏苍桑古朴之美,还沉淀了历史的厚重。而孙正连眼中的泥林,则愈加地美伦美焕,那是躺在光晕中的美女,是定格在镁光灯下的奇观。

    我不禁要问,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泥林,究竟美在哪里?妙在何方?

    泥林——高出大布苏湖面50米,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其间沟壑纵横,叠峦起伏,泥柱如林,形状各异。因形似锯齿,状如狼牙,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狼牙坝”而且泥林景色,春、夏、秋、冬各有不同、各见风致,有人甚至将它与云南的石林相媲美,说什么“南石林、北泥林”私下以为还是有些过誉了。

    但是“狼牙坝”历经数年风雨沧桑,高大的泥林景观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仍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不失其故有的风采实属不易!尤其出土的古化石神奇而独特,据中外考古学家发掘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考证,这里几万年前就生存着大批野生动物群,仅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洞穴中,就出土了既有在沙漠中生存的骆驼,又有在森林中奔跑的猛虎,还有在草原上生活的披毛犀、猛犸象等古动物化石共18种。

    还从发掘出的许多古代石器、陶器、青铜器、兵器、古钱化石装饰中证实,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聚居在这里,并从事生产活动。

    有学者认为,大布苏湖应是霍林河下游遗留下来的湖泊,先前湖中碧波荡漾,鱼类繁多;湖区草木茂密,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是狩猎、捕捞、放牧的好地方。后来由于江河改道,中断水流,砂化加固,靠地表水径流,从四周碱地汇入了很多钠、镁等地质元素,淡水湖便变成了浓度较大的盐碱湖。

    并且“狼牙坝”这座古城也由于地壳变迁,河流中断,终塌陷于地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真正来到泥林,却又怀疑,泥林的自然生态与地质地貌的形成,难道不是常年累月风吹雨蚀的结果么?当暴风吹刮掉他身上的软沙,当骤雨冲刷掉他身上的碱渍,流向下面的大布苏湖时,就形成了贮量丰富的结晶碱。而泥林自身却一个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或立或躺或坐或卧,形成了独特的泥林自然景观。

    但无论怎样说,泥林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给地球留下的一个疤痕。

    泥林或许还可以称为大布苏文学的发源地,这里曾是满、蒙、汉多民族兄弟休养生息,融合共处的聚居地。静静的大布苏湖,孕育并催生了满、蒙、汉文化的诸多元素,泥林当是最好的见证人。

    如果说泥林是一道风景,那它定是一个以牺牲自身、做决绝于世间的那些名山大川的勇士;如果说泥林是一道奇观,那它也定是一个桀骜不驯、孤寂地遁于塞外的的忍者。

    泥林,美之美矣,但美的残缺,美的苍桑,美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