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北左河文集 > 运城行

运城行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北左河文集 !

    (一)中国死海

    最早听说的死海是中东地区约旦和以色列交界处的死海。死海最大的特征是湖水盐度高,人体在湖水中能漂浮起来。后来才慢慢知道中国也有死海,运城死海便是一片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的盐湖。听去过的人说,在那里的湖水里,人真得能够浮起来。于是心里觉得有些神奇,便终于有了这次运城之行。不过,在此次旅行的途中却听人们说中国死海其他地方也有,据说四川便有。我想这倒不假。盐湖常形成于少雨多阳光的地方,当气温高,湖水的蒸发远远多于补充时,盐湖就会形成。所以沙漠和高原地区常会有死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运城地处山西黄土高原。据说当初这里曾是一大片海,后来地壳运动高原隆起,海水退去,高原上的盆地处便形成封闭的湖泊,大量海水矿物质沉积湖底,这就为盐湖的形成创造了首要的条件。后来再加上长期的少雨,湖水常年蒸发,盐度越来越高,死海也就最终形成。长期以来,死海对我于来说是诱人的。于是,今年8月,我终于乘火车前往运城。在旅馆住了一宿,准备天亮出发,到死海寻梦。

    第二天,我沿着凤凰路、解放路一直往南,过了运城死海的广告牌,在城市建筑的销声匿迹处,眼前出现一块块江南水田般的湖泊,那便是运城死海。它安静之极,辽阔之至,远处水天一色。

    我稍作停足,然后继续往前,只见盐湖这头右侧出现一组古建筑,是为池神庙。想必它与这盐池有关。我边走边看,沿着盐湖中心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寻找景区的入口。边寻找入口,我边观察周边的环境。这儿是湖区,没有树,没有城市建筑,整个湖区略显荒凉。除了中间这条贯穿湖区的路外,再无他路。走在安静的路上,能感觉到风很大。此时,我猛然抬头,才发现这里的路灯全安装了风扇和太阳能。是啊,在这宽敞的湖区,风大,阳光也没有遮拦,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是多么清洁和节约的能源啊!

    我继续往前,然而就在此时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我发觉,偌大一个湖区,一直走却怎么也找不到景区的入口。怎么会一点标志都没有呢?是我走错路了吗?情急之下,我拨通了地图上景区的联系电话。然而却无人接。此时,我看看前面的路,再看看身后的路,相比之下,前面的路还很远呢,我决定返回。返回的途中我一边想,既然这湖里看不见漂浮的游人,那没准人们是在室内漂浮,建有漂浮馆的景区说不定就在湖岸不远。想着,我迈大了脚步。

    我在池神庙边停下,向一位老者打听。老者友好地告诉我坐21路公交车,下车后左走几百米就到了。他还说他也是正和他的老伴等21路车呢,我可以跟他们一起乘车。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21路车走得正是我刚才走的那条路线,停车时,我才发现其实刚才我已经快要走到景区了。

    与我一同下车的还有另外两位游客,看上去像是一对恋人,或是新婚的年轻夫妇。一交谈,才知道他们是从晋城来的,也是特意来拜访死海。交谈中,我们一致认为,死海的宣传力度不够,至少它应该多做一些广告指示牌,好让游客不至于迷路。不过好在后来发现景区的活动项目倒还是挺不错的。

    死海的保健项目很多,主要有漂浮、黑泥浴等。对于我,最感兴趣的是漂浮。在别处所有的水中,人一遇水就会下沉。而唯有在这盐湖里,人却是像是成了船一样,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地漂浮水面上,可见它的趣味性之大。当然,盐水漂浮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我去的时候,漂浮馆里也有其他一些游客,我仰面朝天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水成了一张我休息的床。水里,我还小心地尝试了其他一些动作和姿势。我用双手轻轻地划着水面,做仰泳姿势,我从一个地方划到了另一个地方;我尝试着用手抓着池边扶手抬着头趴在水面,用手抓着扶手曲膝坐在水里。总之,不管你做出怎样的姿势,都不会下沉到水里。这便是盐湖的神奇,死海的神奇。

    运城盐湖已有很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历代的产盐重地,受到各朝政府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等历代皇帝都曾来此巡视。唐朝时还在此修建池神庙,后来历代都曾有皇帝亲自来拜谒。

    关于运城盐湖的颜色有一个传说。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盐池,蚩尤战败被擒杀,他的血流入盐湖。所以今天的盐湖看上去色彩略带红色。当然,这只是传说,盐湖之所以为红色,或许是另有科学原因的。

    (二)登鹳雀楼

    在到鹳雀楼的路上,我心里也想着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这四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他三座楼不知何时才能够亲眼见到,今天我且前往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的蒲州镇,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至今依然牢记着,但不知今天的鹳雀楼是否如诗句中所说的一般依旧。

    汽车从运城出发,在永济车站停下。下车后我转乘市内2路公交车。公交车售票员是一位热心的大姐,当她得知我是要前往鹳雀楼时,她告诉我到鹳雀楼没有直达的公交,要先坐这辆开往普救寺的2路车,普救寺下车后另乘开往鹳雀楼的公交,也是2路。她还告诉我末班车的准确时间。这些有益的提醒使得我后来既参观了鹳雀楼、普救寺,又及时地返回永济市火车站。自始至终未曾遇到麻烦,也未曾错过返程的时间。

    前往普救寺的路上,有不少自然、文化景观。五老峰、万固寺都是很好的去处。五老峰属于中条山,万固寺依山而建,远远地就能望见寺内有一座高塔耸立。

    大约走了十多公里后,汽车在普救寺停下。在等车的空隙里,我粗略地看了一眼身边的普救寺。只见整座寺庙依塬而建,寺内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莺莺塔。等了片刻后,我坐上了另一辆2路车,前往最后的终点站——鹳雀楼。不长的路程中,车经过了蒲州古城。曾经辉煌的古城现在只剩几处废墟了,我只看到两个残破萧瑟的城门。没几分钟后,透过左侧车窗,不远处路边的树林里,突然间看见高耸着一座古楼,我想那定是著名的鹳雀楼了。果真很快司机便停了汽车。我快速下了车,在景区外只做了短暂的观察和停留后,我购票进入“鹳雀园”

    “鹳雀园”很大,整个园子有3万多平方米。进得园子后,我便径直朝前走去。其间,先走过一片空地,又过了一座桥和一个池子,然后再经过一片空地,最后我来到巍峨的鹳雀楼下。鹳雀楼高70多米,是此处最高也是唯一的一座高建筑。附近方圆几公里除了它和园子入口处其他几个小建筑外再无别的建筑。偌大一个“鹳雀园”安静之极。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是古蒲州城城外一座戍楼,也就是古代边防驻军的瞭望楼。自它被建成以来,历代文人前来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尤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流传广泛。然而不幸的是,几经沧桑后,此楼终毁于元初的战乱。于是,城亡了,楼毁了,黄河也改道了。当人们来到这里,昔日的美景奇观再也无处寻觅。今天,眼前的这座鹳雀楼是1997到2001年重新修建的。由于黄河的改道,河水离它太远了,当我们登上它,看到的只是一条由北向南不宽的水带。看着眼前这一幅城已毁,河已远,此地空余鹳雀楼的画面时,我们再一次陷入了对历史的缅怀。

    (三)普救寺里的爱情

    天下寺庙均谈佛,唯有普救寺里说的是爱情,所以不能不说这一点正是这座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最大特点。于是,从鹳雀楼下来,虽然所剩时间已经不是太多,我还是赶往普救寺,哪怕是不进到里边,只从外面看一眼这处中国人的爱情圣地也好。

    普救寺,老早就听说过。张生、崔莺莺、西厢记、莺莺塔,这些便是我长期以来对它的一些有关记忆。

    普救寺与鹳雀楼一样,它们的出名更多地是因了与它们相关的两部文学作品——西厢记与登鹳雀楼。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触景生情,写下歌咏黄河落日的诗篇;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普救寺里。两个伟大的文学作品成就了两处伟大的中国名胜。普救寺是伟大的,王实甫更是伟大的,一部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愿,它是对封建礼教,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与挑战。

    由于进鹳雀园的时候,回普救寺的末班公交车已经离去,所以鹳雀楼下来,我便直接打车前往普救寺。很快,出租车在寺前路边停下。我看一看路边尚有返回永济市区的2路公交车停着,便上前再一次落实了末班车的开车时间。然后才去看普救寺。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所以我先看了寺前广场左侧的西厢记雕塑墙。一段弧形的雕塑墙上雕刻着西厢记故事的主要情节。主人公张生与崔莺莺初相见、受阻隔、夜听琴、害相思、庆团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情节被永久地雕刻在墙上,供人瞻仰,供人了解。

    雕塑墙看过后,我朝前走去。虽然时间越发不多了,但我还是没急着进入寺庙里面。我想如若此时匆匆忙忙进入里面,非但不能将里面的景色看完,反而是寺外整体的景观也会错过。于是,我继续在寺外向里眺望观看。只见这普救寺的建造位置着实有些特别,这里有一座二三十米高的土塬——峨嵋塬。此塬三面临壑,只有一面依塬平展。普救寺便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从外面看,塬上大部分的寺内建筑里数莺莺塔最为高大。

    我边看边往前走,走到广场中心时,发现广场右侧是一块较高的地势。那里虽有院墙隔开,不能入得里面,但墙下却有一二十级台阶。我想如果登上台阶向寺庙眺望,会是一个不错的角度。果不出所料,当我站在最高处的台阶向寺庙眺望时,只见寺门、大钟寺、莺莺塔等建筑从前往后,从下往上次第升高。它们与土塬,与广场上的树,与西天的太阳一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景图。我想能看到这般风景,即使是不进寺内,也已经是不虚此行了。这么美丽的寺庙,难怪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会发生在这里!

    从台阶上观景下来,又看过一些广场上的小的雕塑、“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标牌、以及寺前的寺庙简介后,我向门前的台阶走去。此时时间更是不多了,三两个游人从里面走了出来,他们显然是已经饱览了寺内的景色,将回家或是去往别处。

    我走上寺门前的几个台阶,站在门外,向里观望。只见一进门的几步远处便是几十级依坡而建的石质台阶,它们甚陡,向上通至大钟寺和后面的莺莺塔。长年累月,台阶已被磨踏得光滑明亮。台阶两侧有两条铁链,供游人攀扶。台阶和其后的建筑便建在土塬上,土塬上植满了树。就在此时,一位老者缓步过来。他先是关上右侧的一扇寺门,然后又走向左边。我问他这可是即将下班,他回答是。我又说明日几点开放,他回答说早上八点。我想如果我明日尚未离开,我定会再来。遗憾的是第二日我还是离开了。

    离开的时候,我一路都在想着那座高大的莺莺塔,猜想着寺内西厢记中描述的建筑。那里有大钟楼,有塔院回廊;有张生借宿的西轩,有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有莺莺的拜月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如果下次能有机会,我一定要进入里面,再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