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大汉天子文集 > 评新纳粹佛学《灭苦之道》一书之4

评新纳粹佛学《灭苦之道》一书之4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大汉天子文集 !

    评灭苦之道——苦圣谛四世间

    有关“世间”的名词解释是这一篇的主要内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时,众多比丘世尊去后即共议言:‘世尊向者略说法言:“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如是说已入室坐禅。我等今于世尊略说法中未解其义,是中诸尊,谁有堪能于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说其义者?’复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难聪慧总持,而常给侍世尊左右,世尊赞叹多闻梵行,堪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今当往诣尊者阿难所,请求令说。’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具以上事广问阿难。尔时,阿难告诸比丘:‘谛听!善思!今当为说。若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此等皆入世间数。诸尊!谓眼是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是等悉入世间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于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知世间、世间所重、度世间。’契经 六入诵

    作者一惯的先将契经 六入诵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作自我解释,不过也有可能只是他曲解佛意的臆测!作者将‘我不说有人行到世界边者,我亦不说不行到世界边而究竟苦边者。’这句话解释成——“佛陀承认,不超越世间是不可能从世间的苦难中得到解脱;但佛陀却不承认人类能以精神或物质的力量超越世间。”请注意:佛陀说的是世界,而后阿难告诸比丘时却说成了世间!作者正是由此也将世界和世间这两个名词混为一谈了的。

    作者由此展开对世间这名词的解释,先是批评了世俗看法和传统佛教看法。在批评世俗看法时,说明世人认为“对众生而言,世间是外在的、相对于生命的”暗含意思是指人们承认世间就是指外部存在着的那个实在的、自在的物质世界。并且说明,正因为人们是这样看世间这定义的,是故因为外自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造成人们的迷茫,从而不得解脱。作者还评论传统佛教对世间的看法,并且着重以六祖坛经索引:“中国佛教盛传的六祖坛经提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作者不但漠视宗师们努力壮大兴盛了佛教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反而批判说,正因为前辈们把应该是出世间的佛法变成了入世间法,导致泛滥,人人皆以为可以在世间,通过世间生活的修持从而成佛。作者接连使用了多句反问来诘难:修行到了这步田地,可还能找到边际?可还有什么该或不该、行或不行、犯戒持戒?可还有在家、出家的不同?可还有值得毅然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的出家终极目标?可还能分辨出权宜方便与究竟胜义的差异?最直截了当的问法是:这些深陷世间泥淖的修行方法,怎可能帮助人们超越世间?

    因此。作者自是重新定义了这世间的概念“世间只存在于众生的概念之中:人们依自己的认识,组合了对世间的概念(世间),并为这些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印象赋予名称(世间名),赋予意义(世间觉)、赋予形容(世间言辞)并用以相互沟通(世间语说)。这一切‘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就是众生所生存的世间。”

    作者还评论了佛陀和唯心主义者的不同:佛陀并不如同唯心论者般否认物质的一切,误以为一切都只是心识的变现。佛陀承认外在环境(色、声、香、味、触)的存在,但若它们不与众生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发生关系,便不俱任何意义。

    由此解释说明,外部的感觉世界之所以存在,全是因为有我,若没有我,那就没任何意义了的。“世间仅存在于众生的感官印象中”

    作者这种观点明明就是“我心即宇宙”的观点!并且也揉合了“心外无一物”的观点,明明是拾人牙慧!却偏偏说成是自己全新的解释。他的新就在于又不承认“宇宙即我心”!作者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论。只是又在偷换概念了!

    作者的这个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抽象出了所谓的由(色、声、香、味、触)概念组成的概念组和所谓的由(眼、耳、鼻、舌、身、意)概念组成的概念组相互发生关系后形成的所谓“世间”这概念作为了纯意识体的本体论。

    但是作者并不承认他自己说的就是唯心主义,作为对自己的辩解,他是首先声明了我佛也不是唯心主义,而以他习惯于偷换概念的手法看,看来这作者偷换概念的本事是通天了的!作者说佛陀承认外在环境(色、声、香、味、触)的存在,(他没说佛陀就是承认了外部存在物质世界,而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本来就是人的感观体验)是故作者偷换概念,让我们读后错以为他是说了佛陀就是承认人外还有实物世界存在的,并用以辩解说自己不是唯心论,而又可以用佛陀的话作掩护来展开自己的唯心论。

    作者说:“每个众生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人能与别人共用一个世间。”

    所以直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世间就是指一个人在世间的被世间调动起来的所有的思维意识。而且还着重说明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但是他不说是指自我意识,偏说成就是所谓的佛陀说的“世间”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在于他因此而可以解说“每个众生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人能与别人共用一个世间。”从而引起歧义和误导!如果我们用自我意识的概念去理解,那么作者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有独立的精神意识的,所以找不到有两个具有相同思维的人。这说法没一点神秘感了的。然而作者这样一伪装起来,偷换了概念后说成是世间,就让人感觉是高深的佛法了的。

    作者偷换概念后就以为可以否定两点了,一是否定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共同思维的逻辑理念的,否定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心理与文化基础联系的;二是否定人外部世界具有自在和规律性。这是一种阴险的隐秘的否定。作者以此用世间说法就可以大方的名正言顺的去说了,而不会让愚昧的人去挑剔起被他暗中否定了的东西,可以大张旗鼓地去灌输他的理论了的。

    “众生的感官(六根)接收资讯而引起辨识(六识),辨认之后产生反应(六触),因这反应而生起感受(三受)。由这感官所引生的连锁反应就是每个人的世间。”

    “当感官接收讯息后,整个生命的流程(缘起法)随之推动。世间所指并非仅只外在事物,生命对讯息产生反应而随之活动的整个历程都包括在其中。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众生感官接收讯息之后,依自己的趣向营造自己的世间。而外在事物不过是众生描绘自己世间的颜料罢了。这是从感官及缘起法的角度诠释世间。”

    作者模糊不清的说解着世间,从定义时开始就有意避开说明佛陀是承认有外部物质世界存在的,而是解说成佛陀承认外在环境(色、声、香、味、触)的存在,而所谓的色、声、香、味、触却只是人的感观体验的名词!为的就是要对我们的一些科学和常识否定。而其后谈到缘起法对世间的解释时,他说到“世间所指并非仅只外在事物,生命对讯息产生反应而随之活动的整个历程都包括在其中”明明就等于是说明了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也有可能是粗心大意的穿绑)是有一个外部的物质世界存在的。

    数篇评论下来,除了有关原经典的解读是还有待商榷的之外,作者的这个理论根本上说就是在胡扯。真不敢相信居然有那么多的高知识分子居然捧它为正法!除了他宣传的利已主义和自证禅修思想能给人心以引诱之外,它的灭神论、佛陀是人论,佛教不是宗教论伪装成了科学的佛法,而不信传统佛法的因果报应说、功德善力修行说又似乎在说明,他的信徒都是些已经对人的本善心失去了信心的人,他们都曾经热心于去为世人做善事,但是却得不到或得少了感恩和回报,于是就只有投靠了这一门自成学派了的。可悲的却是,地狱之门却已经在为他们打开,可以预测,这个学派若不成为佛法中的新纳粹分子,也会在三五年后演变成邪教!若不然,它就是自动消失从此就只剩下我写过的评论中的笑谈了的。

    (注解:最后一段话是有情绪作怪了的,一已之论仅作笑谈。)

    评灭苦之道——苦圣谛五五受阴

    作者先是考证了五受阴和五取蕴的同义性。接着指出:“受和取同样是表达‘纳入’这一活动,阴和蕴则要形容一种‘积聚’。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解释五受阴或说是五取蕴时,均采用了动词化,把受或取解释成“纳入”、阴和蕴解释成“积聚”

    由此构建一种解说——人就是一种不断纳入和积聚五受阴或(五取蕴)的过程。:“色、受、想、行、识是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生命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功能的交互作用。不断纳入、积聚色、受、想、行、识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动,就称为生活。”

    “色受阴:四大是地、水、火、风,这是佛法中的常识。地指物质、水指聚合、火指能量、风指运动。这四大明指着五受阴中的色受阴,一般的说法是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这四大所组成。并且它是无常、是苦、是不断改变的一种现象”

    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解释色受阴时也把四大中的水解释成聚合,风解释成运动;而把地解释成物质,火解释成能量。

    这些概念的解释自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质能合一已经是人所周知了的常识,所以物质和能量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指称不同;而聚合和运动这两个概念又是一样的!因为聚合就是一种运动。

    佛教在传统上解释四大皆空时,所指的地火风水是指四种元素,这是从物质的形态本源上去定义的,四个概念具有并列关系,并无矛盾。但是经作者这样解释后,四大就不是本源了,因为质能概念是从物质自在属性上定义的,而聚合与运动是从物与物的关系上去定义的,这是两种并行概念。

    “除了色受阴,生命中还有四种非物质的功能,分别是受、想、行、识四无色阴”

    “受受阴:感觉的功能称为受受阴,在受受阴的范围内总共只包括了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想受阴:想受阴是呈现在心中的影相、是脑海中的印象,不论是单纯的印象、复杂的印象、无有止尽的妄想纷飞、或根本记不起一点印象!全都属于想受阴的运作。

    “行受阴:行是造作的意思,整个生命的活动都是造作、都是行。行专指思惟、筹量、决议等属于意志的活动

    “识受阴:识是辨认、识别的功能,举凡一切认识、辨别的能力都属于识受阴。

    ”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整理出作者的意图,作者是承认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其中物质部分叫作“色受阴”包括四大的新解释:质能与运动。而精神部分则叫无色阴,包括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与识受阴。

    我能够理解的这受受阴指的是人的“自我生命价值意义中的认同意识”!即是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人为什么感觉苦?按我的考察,那是因为人有一个自我价值认同的意识,当他的生命自我价值被社会赋予意义、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后,他自己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是幸福感觉。而乐只不过是幸福感觉中的一种。苦则是一种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的意识,是一种经受自己与他人或它物或社会的意识流冲撞后引起的一种意识流解构,而生理上的苦则只是一种扰动或干涉。

    我的解释能全面解释人的一些特殊心理状态,比如有的人在感觉到幸福时却是身陷痛苦的事情中时!两个同命鸳鸯一起同甘共苦却感觉得到幸福。

    想受阴被作者解释成仅指一种意识流或记忆流?就只是一个人的想法。

    行受阴被作者解释成一种逻辑思维!而识受阴又解释成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四无色阴所解释的就是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有逻辑思维能力;有认知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说法重新用更清晰的语言定义一下这五受阴了的——五受阴可分为色受阴和无色阴,分别代表人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性。色受阴指人具有的质能与运动;无色阴指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有逻辑思维能力;有认知能力。

    作者说的这句话“人就是一种不断纳入和积聚五受阴或(五取蕴)的过程。可以说成“人就是不断的有物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这是废话!x个人都知道)

    我们绕来绕去的就是被作者绕入了一些佛经名词中去了的。

    问题还不止这样的绕,而是作者把以上的这些概念都看作是一种动词!五受阴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只是一种纳入或积聚的运动过程,而这过程是混乱的和没意义的。说成是“以现象的状态呈现”把它们又都解释成了现象学。

    其实作者把自己的学说解释成现象学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的——以上所说的五受阴都仅是指一种信息流!所谓的质能、人的意识活动能力都是一种信息流。在这里我需要解释的是什么叫信息?什么叫信息流?

    按我的理解,信息就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有一个由过去走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持续和延展过程。什么叫信息流?信息流就是一个具有媒介并且连接起点和终点,形成反馈作用的一个回路。

    我的这个解释是根据宇宙具有由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到未来去的时间量度性上定义的,因而是相信它具有持续和延展性和、有系统的恒定和稳定性,是个有序的宇宙和平衡的宇宙。

    然而作者也用信息和信息流的概念去理解这宇宙,却把信息与信息流扭曲解释成了一种随机和无序的混沌性。当然他没真正用“信息”这二字,而用了五受阴这三字。

    所以说,作者还是没有一个真正完善的理论去解释了他的无序混沌宇宙观的!实际上是都没准备去作解释,而是仅仅为读者灌输了一个所谓“缘起境灭,一切无常”的思想。为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世界就是作者所说的那样的无常呢?作者引经据典的,拿佛陀和佛经去解说,然后用概念绕来绕去的、绕出了自己的观点。

    读他的这一段话:“因为五受阴仅以现象的状态呈现,不可能长久保持而不衰竭,所以生命活动的目的就是不断地纳入新的五受阴,若期盼生命能够延续,就必须不断摄取新的五受阴,一旦终止这种运作,生命便无以为继。”可以知道他说的就是指人是一个不能停止信息流动的过程,一旦终止了信息流动,人就不再存在了。

    这句话很准确呀!也是我在诺亚里论证过了的。但是随后作者却拿“生命”这概念与“五受阴”这概念作为比较,视之为一相对概念!真是大跌眼镜。五受阴明明就是指生命的全部活动了的,包括所谓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又何来“生命”这概念与之比较?真是见字起义啊。五受阴就只是文字上的五受阴了的。“事实上生命根本就是由五受阴组成。”作者原话也是作自我矛盾。

    “识受阴不是外在灌输而来的,是生命中一种处理资讯的活动。”这句话说的不就是指理念先于物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唉!这又有什么高的!

    我们再分析作者所列举的例子——

    例如:愤怒的父亲气忿地数落子女:‘我辛辛苦苦工作赚钱养家,从不为自己打算,一切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这么不长进。’

    例中的父亲之所以不辞劳苦地辛勤付出,并非为了‘你’而是为了自己的五受阴:识受阴将眼前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分别开来----他是我的骨肉。于是激荡了受受阴(深浓的父爱)及想受阴(深重的期许),所以引生行受阴(再辛苦也要哉培他)。平心而论,这是为了满足生命中的受、想、识受阴而辛勤工作,怎能说不是为自己打算?

    我们仔细分析作者偷换概念的高超手法吧!经过我们上面的解读后知道:色受阴指人具有的质能与运动;无色阴指人具有的四种精神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受受阴);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想受阴);有逻辑思维能力(行受阴);有认知能力(识受阴)。

    “识受阴将眼前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分别开来----他是我的骨肉。”认知能力

    “于是激荡了受受阴(深浓的父爱)”对幸福的感受能力

    及想受阴(深重的期许)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

    所以引生行受阴(再辛苦也要哉培他)。有逻辑思维能力

    得出结论:“平心而论,这是为了满足生命中的受、想、识受阴而辛勤工作,怎能说不是为自己打算?”

    作者的这个论证相当于是在说明人皆自私,父亲不是为了儿子而工作,是在为了自己。证据是父亲是为了满足自己要完成整个的大脑精神活动而必须做,因为他有认知能力、有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有意识流和记忆流活动的能力、有逻辑思维能力!(他是人)所以他必须这样做。他就是要满足自己的这种种意识才能得到受受阴“于是激荡了受受阴(深浓的父爱)”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所以他是自私的。是为自己打算的!

    这是什么的狗屁逻辑啊!这就相当于假定了人有一个原罪——就是基督教里的智慧果!人有思想意识是故自私。作者偷天偷到上帝那儿去了的!

    “从佛陀智慧的眼光看来,世间一切问题都出在每个人自己的无明与烦恼,如果一切众生都断除了自己的无明烦恼,天下也就太平了。”

    如果作者是用这样的话去说的:“人是因为有了思维意识和幸福感觉,而且受意识中的认知能力所限而常遇无明,引起烦恼,是故苦啊苦!我们要获得清净心才能觉智”我就双手鼓掌了!当然天下也就太平了!

    所以总评:作者所开悟的正法确实也有独到之处,而且旨在于说明我思故我苦或无常即苦也有道理。如果换一种语言去论述可能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歧义了的。只是作者偏偏要拿经典去套用概念,使得很多词语被绕来绕去成了糊涂账。另外作者片面夸大了世界本质的无常性,绝对否认世界存在着有序和平衡的一面,这也导致了他不能自圆其说。佛法中不能处置好有关混沌和有序的二元性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佛法!